Quantcast
Channel: 尹才干—中国图像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龚奎林:序《尹才干打油诗集合》

$
0
0

旧瓶新酒,雅俗共赏

——序《尹才干打油诗集合》

龚奎林 

中国文学一向追求“言志抒情”的传统,《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陆机《文赋》也强调:“诗缘情而绮靡”。由语言构成的赋无疑也和诗歌一样,追求“言志抒情”。赋体文学铺排采陈、用词对仗颇为严谨,这就要求作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创作者要视野开阔、学识渊博、胸襟博大,富有激情和文采,如此创作才能一气呵成,思想深邃,力透纸背,因为“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如今,读到《尹才干打油诗集合》,颇为惊叹,尹才干引入古代的诗词、绝句、赋骚的雅致传统,别出心裁,创作出俗世的打油诗,旧瓶装新酒,倾注了诗人的情感,该书可以说是尹才干探索打油诗歌创作的成果,也是中国第一部作家个人打油诗歌集,不仅呈现诗人尹才干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对真、善、美的追求,更表达出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幸福、对人格、对亲情友情的各自看法。

所以,本书精选打油诗歌188首,分“序曲之诗”、“异端文论”、“七夕十九首”、“感事抒怀”、“时令情愫”、“家园吟咏”、“刺玫瑰花”和“附录”八部分。这些诗描写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对社会时局发展的真实反映,又有诗人情感的现实呈现。无不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同时又有自嘲,或自谦之谓。正如《出版说明》对尹才干的介绍:“诗人注重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审视大千世界,审视社会万象,担负起历史和现实的责任,表达和抒发时代精神,引领和传播社会的声音。在写法上,不拘于古板,不墨守成规,放开古韵格律随心所欲而写,不拘平仄,适当用中华新韵,灵活运用大量的时代语言,讲究诗境、词义的内涵,注重气韵、格调的营造,读后觉得耳目一新,不断产生情感共鸣,不断获得审美的艺术力量。这就是尹才干的创新,因为语言是情感的艺术,格律诗也好、新诗也好、图像诗也好、打油诗也好,只要能够呈现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情感,就是好诗。正基于此,尹才干不畏他人的冷嘲热讽,踽踽独行在诗歌的路上。

首先我们要看尹才干为什么喜欢创作打油诗。打油诗是一种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的俚俗诗体,尹才干的打油诗继承了传统的民间小调,增加了自己的理想坚守,并和四川当地的风俗、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四川传统的 袍哥文化、 摆龙门阵扒耳朵无疑为打油诗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袍哥是明清之际四川的民间组织,既有野性、匪性和彪悍的一面,又有仗义疏财、调解邻里的一面,这就使得川人骨子里有着不畏权势的独立担当精神,所以他们敢于调侃、讽刺、挖苦不公平、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打油诗无疑提供了一种能够绝佳的表现机会,可以讽刺社会弊端,描摹光怪世象,幽默曲折地反映了民心民声,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而摆龙门阵是川人的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东家里长、西家里短、社会阴暗、权谋现象等成为摆龙门阵的主要话题,推动了语言的繁荣与灵活使用,使得川人敢于调侃社会及人生,打油诗更是发展迅速。而扒耳朵则是妻管严的形象说法,因为在家里怕落迫,有苦难言,只好通过摆龙门阵和打油诗来自嘲和调侃自己的窘境,来对抗女权主义者们对丈夫的规训惩罚,这是一种娱乐与搞笑的心态,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打油诗的发展。而这些四川文化的表现载体无疑在当今的川人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显然,尹才干也继承了这些文化因子,在打油诗创作方面别出心声,数十年时断时续地创作打油诗,正如他在《论打油诗》写道:

无格无律不必愁,诗歌路上潇洒走。

平仄害意不可取,有感有情就足够。

无病呻吟非诗文,陈词滥调最堪忧。

不拽不拉不拼凑,可诗可曲可打油。

这可以说是作者的创作观,古诗重平仄、格律,束缚了创作的灵感和思绪的奔涌,使得我们在形式上想方设法去“凑,自然,也就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诗意和深度也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希望既要有高雅的格律诗,也要有灵活通俗的打油诗。诗人在《自画像》里就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的经历以及创作图像诗的心得:“云去雾散路漫漫,碧海青天任耕耘。/图像诗里开新风,南来北往多唱吟”,并以“ai”“in”入韵,别有情趣。在《将近酒》中,则是模仿李白同名诗之韵调和部分语言,植入自己的心灵蛰音,表达自己面对寂静勇于搏击的人生态度,而结尾四句文锋一转,以幽默的笔调书写自己对“酒”的理解,“爱酒”自己外在的形态,是推动创作的动力:“一斗酒,诗百篇。/明月几时有?红尘谁参透?一醉千年数风流!”,也是自己参透人生的感悟。同时,诗人在《规矩杂诗》等诗中,要求文学创作走出“规矩,创造自己的“新矩”,因为“入矩容易出矩难,矩外天高地也宽,不要被传统所束缚。诗人并在阅读了各个高校学子的作文后有感而发,写出了《阅复旦学子诗文后语》等一系列诗,诚然,中国的一些语文教育方式束缚了学子们的手脚,桎梏了他们的灵感,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天才,使得我们国家只有囫囵吞枣地机械化教育,而缺乏了创新,因为学子们只能在“规矩”中邯郸学步。诗人语重心长,希望学子们要张扬艺术个性,谋篇要创新,“传承借鉴有必要,但忌陈腔又滥调。同时又寄语大学学子,要坚守信念,勇于攀登,学好本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

其次,尹才干以地方风情入诗,为故乡明月揽胜,为文化武胜宣传,坚守文艺工作者的宣传岗位。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如同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所说“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后现代都市中,故乡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尹才干通过打油诗创作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那就是生养他的故乡,所以,他不吝啬自己的诗情,吟咏自己的家园武胜,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他讴歌的对象。正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化已经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艺创作可以传承地方文化。因此,武胜的人民广场、印山公园、唐家大山、龙女湖、永寿寺、沿口古镇、白坪飞龙新村、张家院子、高家院子、北坪新农村、胜天渡槽、太极湖、宝箴塞、嘉陵江、定远塔、读书亭、三元桥等武胜美景和剑门关、北川等四川美景都是作者抒怀的对象,他要为自己故乡的文化喝彩,为武胜优美的人文风情喝彩,从而实现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文艺使命。

这些关于故乡家园的打油诗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生动传神,而且诙谐幽默,轻松愉悦。正如我在《尹才干诗文解读》序言中所说:“而尹才干和武胜的其他文艺工作者一起坚守在武胜这方小天地里,始终将自己的文艺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深情奉献给人民大众,在名人故里歌唱新风,赞美民俗风情,讴歌巴蜀地域的鬼斧神工,探讨诗歌的真谛,创新性的借助图像诗来传递自己的真实感受,这都是我们地方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也希望,地方文艺工作者能够与本土区域心心相惜,能够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能够深入本土生活,用自己的智慧、优美的语言、精致的文体去书写本区域的优美文化与风土人情,用最壮丽的诗篇讴歌祖国大地的幸福明天。”如今,才干的打油诗再次印证了我这个观点,尹才干依然继续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去讴歌地方文化,去抒写故乡山水,去感应家园明天。例如《武胜杂诗》、《武胜歌谣》就分别以古风和打油诗书写了武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短短的诗行融入了武胜的优美风景、民俗风情和美食特色,前者雅致,后者通俗,独具异曲同工之妙,呈现出故乡的风土人情美山美水,反映出诗人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最后,尹才干通过打油诗创作进行人生抒怀。一方面他创作了很多赠别和唱和的打油诗。由于打油诗不受格律限制,可以直抒胸臆,生动活泼,在民间广泛流传,尹才干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创作了很多唱和诗,以诗相唱和增进诗人之间的交往,表达诗人对朋友、对生活、对亲情友情的感受和认识。如《即兴赠海天友》、《致花仙友》、《赠明霞友》、《赠余庆双诗友》、《红色记忆酒楼——和吴才明兄诗》等,这些诗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或离别的即兴之作,语言未必完全成熟,但那种刹那间的真情实感的爆发力却是强大的,是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真情流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倾诉,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直接的口语白话交流,而尹才干则用打油诗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作者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融入在诗歌创作中,进行组装糅合,来表达作为普通人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这是人生最真实的情感。本书第四部分“感事抒怀”和第五部分“时令情愫”无疑就是最佳注脚。一片荷叶、一幅美女图、一群教师、一个剃头匠以及约会相亲、游山玩水、春夏秋冬等社会练达、人生自然都是诗人感时伤世、洞察人生的载体,都融入作者内心真实自我的情愫。而《七夕十九首》无疑又以俏皮、精致的笔触重新进行故事新编,借用传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和当下七夕情人节的爱情现象,以古观今,以今鉴古,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观察想象,来反映人生万象,并告诫后人,有机缘者则应抓住爱情。由于是“打油诗”,也就没有古风、平水韵等各种游戏规则的约束,反而显得更为清新有味。

郁达夫说:“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显然。《尹才干打油诗集合》也是诗人自己半辈子人生经验的集合,也是作者洞察社会人生的自身经历总和,无疑具有了诗人尹才干的诗文风格。才干嘱我作序,遂谈及寥寥数语,并以之为序。

           

                        2015年10月16写于井冈山大学

【作者简介】

龚奎林(1976-),江西新干人,河南大学文学博士,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学会理事、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理事、吉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庐陵文学院副院长。已出版《“故事”的多重讲述与文艺化大众》、《文学的情怀》、《尹才干诗文解读》、《尹才干图像诗选读)(第二作者)等专著4部,主编、参编《文化创意与文案写作》、《大学语文新教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等教材6部,在《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文学史料》、《当代文坛》、《小说评论》、《诗刊》、《星星》等刊发表文艺评论和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省社科规划、省教育规划、省艺术规划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和省部级课题7项。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文艺媒介研究。

中国作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6/2016-01-05/155208.shtm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