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尹才干—中国图像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八斗碗:也谈“才干体打油诗”

$
0
0

此玉初雕成,精磨成美玉

——也谈“才干体打油诗”

●八斗碗

20161029日,草根先生在他的“匠心读书会”微信平台发表了一篇题为《广安文坛,炮轰“尹才干体打油诗”》的批评文章。这篇“炮弹”似的文章在广安文坛还算“炸”得比较响,顿时激起了阵阵波澜。文章从三个方面,即:打油诗姓什么?尹才干对打油诗的创新有多少?如何看待“才干体打油诗”等问题入手,对“才干体打油诗”进行剖析、举证、批评后,从而对“才干体打油诗”提出了质疑。此文我连续读了三遍,细磨慢嚼之后认为,草根先生的这颗“炮弹”炸得很响,很好,很及时,但“炮弹”的杀伤面似乎有点太宽,既炸中了“敌占区”(批评得当之处),也误炸了“平民区”(批评不当之处)。现就后面这个问题,本人略有微辞,打算说出来与草根先生共同探讨。

草根先生说,尹才干定义自己的打油诗“是在顺口溜的基础上加工时再加入新声韵和一些文采而形成的一种样式。这一点草根先生恐怕已经认定,而我也略有同感。但草根先生却又认为,“才干体打油诗”是尹才干“擅自”加入自己姓氏后,“摇身一变”就改了姓,姓“尹”了,是一种“巧取豪夺”、据为己有的“主观行为和动机”。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才干体打油诗”是诗人尹才干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在传统打油诗的基础上通过沿袭、整合、创新、并融入自己风格而创立的一种文学样式。目前它还是一种尝试性的文学现象,尚未成为所谓“定式”。但它既称为“才干体”,我想自有其独特性所在,跟书法上称的xxxx体一样,代表创立者自己的一种风格。所以“才干体打油诗”的出现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留待后叙。

草根先生又认为,“才干体打油诗”是尹才干在打油诗里“加了韵脚”,读起来“顺口顺风顺水”而已,创新的东西太少。这一观点我也不敢苟同。打油诗本来是有韵的文体,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韵,不是尹才干“加了”之后才有韵。只是尹才干多是用的新声韵。这些,只要把从唐代至今的打油诗全集通读一遍便可得到证明。至于创新,说起来就是个长话题,主要是看从哪方面去衡量,从形式?从内容?从技巧?从写作手法?一句话,不能单从数量(有多少创新点)上去看,哪怕是一点创新,只要不是依葫芦画瓢,不照搬古板,在前人基础上再注入自己的“血液”(个性特点),这就是创新。诗人尹才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有了今天他的“才干体打油诗”的公开问世。

草根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还认为__是他借网友的话说__ 不讲平仄的诗歌“技术含量低”,是“原生态的文字虫卵”(请注意加了“原生态”三个字),“没文采,没意境,没哲理,没启迪”。这个说法有点笼统,混淆视听,也有值得商之处。我是写传统诗起步的,也非常讲究平仄和韵律,虽说不上“精通”二字,至少可以宣称“懂得起”,甚至有多少还可以倒背如流。这个平仄,是指诗词用字的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讲究平仄声韵主要针对的是传统诗中的格律体诗,其它诗一般不讲究,包括打油诗。因此百度搜索上才有对打油诗的这一定义: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俚俗诗体,其特点通俗、诙谐、幽默、不拘于平仄韵律。正是这些对于文学知识和格律要求不高的特点,才使打油诗在大众中间长期流传,历久不衰。因此,刻意去深究打油诗的所谓“哲理”性,似乎就不存在多大意义了,也将落下“强人所难”的不雅话柄。

与草根先生分享了他的文章,再来谈谈我本人对“才干体打油诗”的一点看法。前面说了,“才干体打油诗”是诗人尹才干在挖掘、整理、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因此具有了他个人的“符号”。但并不等于说这就成了尹才干的私人专利,不能说既然是你尹才干创立的那就由你尹才干自己去发展,与我们无关。不是这样。“才干体打油诗”的出现只是一种文学现象,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大众化的特性,尹才干只是个领路人。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认识过程,它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去关注、关心,去发展、壮大,去给力并逐渐加以完善。“才干体打油诗”是文学未知领域开出的一朵新花,尽管她目前尚未绽放成一朵鲜艳的花朵,但总也算文坛的一件幸事: 因为到底有人去触碰了这一领域的“无底洞”,值得首肯和赞许。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象尹才干那样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文学志士,去触碰文学未知领域的那个“无底洞”。在那个领域开垦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学处女地。

下面试举部分我认为比较有特色的“才干体打油诗”:文论类首推《论打油诗》(限于篇幅,诗文略)。这首诗可算做是诗人对自己打油诗的总论。诗中开门见山指出打油诗可不受平仄格律约束,批判了那些拘泥于古板形式的做诗原则,打破了那些陈腐的格格框框,让打油诗“自由行走”。其他几首文论类诗也阐明了这一观点。感事抒怀类的有,如《故乡》、《时光叹》、《剃头匠》、《浪》等,这些诗很具打油诗的打油味。时令情愫类有,如《桃花吟. 之三》、《秋叶》、《伤秋风》、《秋天写意》、《中秋之夜》等,这些诗既通俗易懂,又形神兼具,又趣味性尤足,极具可读性。在雅俗共赏方面,诗人尹才干也做得水到渠成,如《春耕杂诗》、《龙女湖杂诗》、《重庆长寿路寿歌》、《咏蜀乡公路》、《醉泸州》、《与文友论出书》等。其中一首《武胜歌谣》最具代表性。不妨录下:“四条小河一座山,一根玉带绕中间。天然氧吧原生态,娱乐休闲有江湾。三巴牛肉上一盘,再添一碗麻哥面。渣渣鱼儿口中转,特色美味飘天边。织女闻到忙下凡,长游此地不做仙。”以地方民谣形式把武胜地域特点和名小吃一齐揉进打油诗中并升华出浓郁的地方俚俗之味,可以说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称得上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典范之作。写到这里,不由得使我突然想起了民国时期诗人袁水拍的那首《咏国民党纸币》,诗曰:“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了带草纸。袋里掏出百元钞,擦擦屁股满合适。”幽默风趣中讽刺国民党时期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此诗可谓也是打油诗雅俗共赏之作的极品。

 “才干体打油诗”以一种全新的“文学现象”出现,并能在许多读者心中引起共震,是证明它已具备了一种可供大众鉴赏的共性,表明大家都愿意接受它。教授龚奎林博士称赞道:“尹才干……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去讴歌地方文化,去抒写故乡山水,去感应家园明天。”称赞其诗歌很接地气。青年诗人、评论家梁晓华先生对尹才干打油诗也是赞赏有加,称他有些诗“最为精彩,最有价值”,“打油味十足,最值得称道”;而有的诗“大俗大雅,颇具神韵。”还有很多读者也纷纷在网上对“才干体打油诗”大加评论和赞扬。

依据打油诗通俗、诙谐、幽默、不拘于平仄韵律的特点,本人认为,“才干体打油诗”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总的看,在通俗和不拘于平仄韵律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在诙谐、幽默方面一部分诗歌的工夫做得不足,略有欠缺,需进一步在这些方面多增加点“营养”,使之更具有真正打油诗的打油浓味。不过,这好比刚雕成的一块玉,虽成型但还未经认真细致打磨,难免有些瑕疵斑点,但最终还是瑕不掩瑜,通过反复精打细磨,我相信,“才干体打油诗”这块尚不光洁的玉,最终还是能够打磨成一块光洁、亮丽、透明的美玉。

就让时间去对它进行检验吧。

20161111日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