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的诗意抒写
——浅读《舒雨湖诗选(2013—2017)》
●尹才干
http://www.gazx.org/content/2017-7/25/201772521123044514.htm
舒雨湖,是巴中一位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在网络上,我们有过少许交流,但至今未谋面。从网上得知,这些年来,他一面教书育人,一面写诗歌,写评论,培养文学新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读《舒雨湖诗选(2013—2017)》后,他的诗给我留下了别样的感受,着实令我吃惊。诗集分《磨子记》《土麻雀》《一朵雪花的香气》《萝卜谜》《苦麻菜的春天》五辑。他以其娴雅的心境,敏锐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抒写平凡的生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物一人,一情一绪,样样都触动他的心弦,漫溢出别样的诗意,温暖着读者柔软的情感角落。
着意于发觉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的美,艺术地揭示平凡生活的诗意魅力,是舒雨湖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喜欢运用叙述手段,在简练抒写意象的同时渐渐将自己的心跳和呼吸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和经验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地使诗歌由平面的事象层面上升到意象的诗意层面,由简单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复杂的精神层面,给读者独特的诗意审美享受。如“摘回芭蕉叶/人家以为蒸包子/我们都摇头//我们准备压豆芽儿/绿豆的/绿豆的豆芽啊//点绿豆/要点在子田埂上/那是收角角和米米//吃的豆芽/却不能压在沙子/你知道这些”(《豆芽儿》),事件习以为常,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诗意的启发却蕴含其中,让人一读三叹,回味良久。“水是务必烧开/不/不是开水就可以/一定需要一片叶子/改变水的颜色/味道/然后慢慢喝//如果是村子那口老井的水/根本不必烧/还谈什么茶叶/直接在爸爸水桶里喝就是/管够”(《如同这杯水》)。亲情浓如酒,乡情浓如茶,读到“如果是村子那口老井的水/根本不必烧/还谈什么茶叶/直接在爸爸水桶里喝就是/管够”这句诗所叙事件,本也平凡,但其中包孕的如茶的亲情、乡情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不得不拍案惊奇,不得不为舒雨湖的诗意提升举起大拇指尽情点赞。
善于同题异作,着力开掘同一题材中被别人忽视的部分,使之获得独辟蹊径的艺术表现效果,是舒雨湖诗歌的第二个特点。同题异作,难度很大。就现实世界和精神天地而言,题材是有限的,而表意是无限的。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题材,可以雷同,但表意绝不能雷同。写作中,如果挖掘到了、表达出了新的意义,诗歌就成功了。如舒雨湖写“雪”的一组诗歌,共五首。其一,“雪花住在高高的山上/极力接近一种稀薄/一种纯粹/并非显示自己的高度//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认同的声音一直很少/多好的雪花山/引来的仅仅是沉默//偶尔悄悄走下河来/给自己一个机会/即使很短暂,也明白/山脚住着一颗安静的小石子”(《雪花山》)。如此追求“接近一种稀薄/一种纯粹”的“雪”,的确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声音都来认同。其二,“来得真巧/不用赶往学校/可以/亲切地在一起//跟你握手/感觉雪的衣裳/雪的肌肤/雪的心脏//捧在手心里/融化的是一座雪山/用自己的温度/或向往”(《雪衣裳》),“捧在手心里/融化的是一座雪山/用自己的温度/或向往”,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美好的愿望,纯正的快乐之心跃出纸面。其三,“虽然事先可能知道/风要来/但并未多想//被掀开被暴露/原本干净或以为一直干净的地方//却不料有一坡灰烬/被风拍摄到处都是//为什么要通知/我们不过是房客/雪才是主人”(《雪主人》)。被雪覆盖的原野,洁白无瑕,让人爱怜不已,“却不料有一坡灰烬/被风拍摄到处都是”,真是颇杀风景,颇扫兴致,但诗人的美好愿望,还是表露无遗的,“我们不过是房客/雪才是主人”,是啊,“雪才是主人”,世界终究是美好的。其四,“有一种到达森林的方式/就珍惜/因为走在林间//可以不时听见/两棵树/或三棵/互相谈论点什么/即使插不上一句嘴/还可默默地倾听//把他们的话语记下来/一生回味/在林子之外也独自成树”(《雪森林》)。这首诗的诗“眼”,可以认定为是“在林子之外也独自成树”一句。诗人认为,“即使插不上一句嘴”,即使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认知,也无关紧要,对别人的话,可以思考、鉴别,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会看到因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在林子之外也独自成树”。其五,“从来不说风的不是/那偶然的风/并没有什么错误//或者那是必然要经历的/无论三十年/五十载//绝对说/那棵草长得太快/太硬撑//很少有时间想起从前/难得有时间/让一粒雪静下来”(《雪静静》)。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世间万事万物,自有定数,应该坦然面对,潇洒经过。这组诗,每首诗一个角度,一个立意,与他人之作相比,题材可能相同,但诗意别样,取得了意义创新的效果,彰显了存在的价值。
借用原型意象,折射当下世间及人生百态,抒写对人生的感悟,成为精神主体的一部分,成为精神皈依的象征,成为心灵吟唱的高地,是舒雨湖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如,“匆匆路过也就过了/高昂的头颅/甚至不知道这回事//如果俯看一眼土地/那是实实在在低处/紧贴泥巴//趴下来,达到平视/或稍稍向上往/认识一朵孤独的春天//春天的苦麻菜/不管你在乎不在乎/拼命地打一朵金花”(《苦麻菜的春天》)。诗中的意象,全是原型意象,但折射出了现实的状况。“匆匆路过也就过了/高昂的头颅/甚至不知道这回事”,真是不得不让人遗憾,如果“俯看一眼”,也许就会“认识一朵孤独的春天”,但不管看不看,春天的苦麻菜,都要拼命地打一朵金花,都要自在的开放。此诗写出了社会底层人物不被“高贵头颅”赏识的忧思,但却采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基调,内心的美好追求将忧思转变成了生命之花依然开放的力量。又如,“一声雷很响/仿佛就站在窗外/猛惊却又睡//并不曾相见/跟她之间没什么/不管之前的//之后的絮叨/在天空或许很久/夜那么深了//再醒已清晨/才懊悔自己的错/错过那明眸”(《十五夜雷》)。夜雷,也是一个原型意象,诗人舒雨湖巧妙借用,或写爱恋、或写友情、或写机遇……升华“懊悔”的思想,寄托“懊悔”的情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类似的诗,集子中还不少,此类题材,成了诗人舒雨湖选材的高地,抒发精神情感的家园。
总之,青年诗人舒雨湖关注的都是人间烟火,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因此,他的诗歌,无论轻灵、飘逸或者沉郁、厚重,始终都自然、真挚、亲切,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翱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感染力。我在他的诗歌话语场中徜徉,感觉到了字里行间洋溢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美。好了,我已经唠叨了很多了,就此打住,还是让读者自己到舒雨湖的诗歌中去认知,去发现,去体验,去共鸣,去享受它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2017年7月25日速成于嘉陵江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