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尹才干图像诗
O综评君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达三、四千年。诗歌的园地里,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图像诗,便是其中的一朵。图像诗又称图画诗、具象诗或具体诗,它是一种把词语、诗行按某一图案或形状排列而成的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形式。
近日,我们反复拜读了四川武胜诗人尹才干的图像诗歌,以及国内外众多诗人、学者、评论家的相关评论,大家一致认为:诗人尹才干在汉语图像诗理论、形式、技巧、意境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创新,自成一家,在网络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何致文在分析了尹才干三首图像诗后说,“而今天图像诗重出江湖,则和我们身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图像诗的流行和兴盛,在号称‘读图时代’的当今可谓正逢其时。”《光明日报》著名记者李蔚在《中国图像诗在近代与当代的发展》一文中指出:“诗人尹才干从1978年开始就大力提倡并推动图像派诗歌运动,其作品有:《童年》、《蝴蝶》、《乡村的勋章》、《走不出那逝去的心境》、《寒潮》等”,给其在诗界定了位。这里,摘录部分诗人、学者、评论家的相关评论,以飨读者。
一、理论开拓。1978年,发表《关于图像诗》,提出“文趣学”一说。2000年,提出了“汉语图像诗理论”(又曰“尹氏图像诗理论”),重新审视、架构当代图像诗的审美、评价体系,在当代诗坛引起一片哗然。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卢婕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图像诗歌发展动力研究》(《世界文学研究》2016,4)一文中指出:大陆图像诗理论建设者以尹才干为代表,他的《浅谈诗的意向》《关于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中国现代诗的形式断想》以及《关于图像诗》等论文对中国图像诗歌的发展根基、历程、时间、现状、趋势做了开创性研究。尹才干认为,“所谓图像诗歌,是指利用词语、诗行的排列来创造与内容大致相当的某种图案或形状的诗歌。” “中国汉字源于图像。没有图像,就没有中国汉字。中国最初的汉字,大都是象形文字,又谓之图画文字。它具有单一结构的象形美,组合群体的图画美,内涵丰富的意境美。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按一定规矩排列组合的艺术作品,就汉语言文学作品而言,也可以说是由一笔一划组合的图形排列的艺术作品。图像诗,作为一种文本,既是诗歌,也是图像。用真情、理性、潜意识的支架,构筑诗体的图像,扩大和延伸文字的诗性空间,让诗歌目光所及之处,闪烁出新颖诱人的光芒,不断产生撞击读者心灵的力量。”以上理论,对汉语图像诗的语言根性、形式内容、构建技巧、表现作用等进行了科学的揭示,为汉语图像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形式开拓。湖北青年诗人、评论家惠远飞认为,图案诗最初的时候只有少数的几种形式,譬如台阶诗、宝塔诗等。在诗人尹才干这里,图案诗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演进,尹才干尝试并创作了大量的图案诗,如酒杯形(《思念的春》)、弹弓形(《童年》)、灯笼形(《独自提灯笼转圈》)、树形(《温暖的春》)、“之”字形(《醉了的春》)、香炉上香烟缭绕形(《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纺锤形(《歪歪斜斜画一条沟》)、树叶形(《几瓣花一起无邪的笑》)、十字架形(《十字架》)、瓶形(《在你的酒窝里舀酒喝》)、烟斗形(《烟杆》)、印章形(《武胜天印山》)、蓑衣形(《八月像隐士》)、纪念碑形(《英雄纪念碑》)、葫芦形(《李白腰间的葫芦》)、手榴弹形(《在记忆中爆炸》)、蝴蝶形(《不把声音给蝴蝶》)、鱼形(《中秋有月的晚上》)、月亮形(《山里的月亮》)等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这些极大丰富了图案诗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图案诗所能涉及的内容,为前人所不能企及。
三、技巧开拓。湖北青年诗人、评论家惠远飞认为,传统诗歌主要依靠意象制造意境,烘托氛围,抒发情感。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所说的“夫诗贵意象透莹”,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说的“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是一个意思。当代诗论家邹建军在其专著《现代诗的意象结构》(原题《意象诗学》)里也写道:“意象的呈现是诗歌艺术表现的本质。”“诗有意象就有诗味,诗无意象就无诗味。”
但诗人尹才干却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使用一些较为常见而普通的语言和一些常见的事物入诗,并没有刻意雕琢自己诗歌文本中的意象,而是根据自己诗歌内容及抒发情感的需要,通过“意境状物”的方式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何谓“意境状物”?即诗人用图案或图画来描摹、勾画出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并浑然一体的意境。读者在欣赏诗歌文本的同时,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尹才干图案诗意外绝无仅有的创造。这必将成为未来诗歌美学的一个标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尹祚鹏在《尹才干图像诗的造型艺术探析》一文中说,尹才干的图像诗歌不仅在体制形式上对祖国诗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还在诗歌和图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诗画之间的打通弥足珍贵。不仅仅是文字排列组合在图画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内涵丰富,意蕴深沉,并且数量多,质量高,形成了个性特色。尹才干图像诗的造型具体到某一诗歌是固定的,然而这固定的形状却不是封闭的作茧自缚,而是具有创作和艺术接受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已超出了人们的文体期待,达到了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冲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刘玲玲在《试论尹才干图像诗的陌生化艺术》一文中说,尹才干的图像诗歌运用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与意境的完美结合”“意象的独特性”等陌生化技巧,这种诗歌创作手法的陌生化运用使得接受主体在独特的审美张力中获得新奇、陌生的审美体验。诗人尹才干凭借自己的敏锐的眼光和开拓性的思维以视觉暗示的方式,制造诗形的外观之图像效果,从而形成诗歌陌生化的独特艺术风格,造成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给诗歌类型这一大家庭里增添了新的欢乐。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方语言学院徐畔教授说:“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征还在于它会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诗歌的书写形式有助于诗情诗理的表达,从而构成了诗歌内容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这些形式的美,诗歌的美也就流失了。”因此,还可以说尹才干创新的这些汉语图像诗歌形式,发展了诗歌的美学内涵。
四、意境开拓。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诗人、文学评论家龚奎林说:“诗人尹才干一直在探寻诗歌形式的创新,致力于恢复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因而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图像诗(或称图案诗)。”陕西诗人、诗歌评论家寒山石说:“图象诗在当代诗歌中也时可见之,只不过如青年诗人尹才干这般‘折腾’出数十首,并推出个人图像诗之专著者,实为罕见。尹才干别具一格、匠心创作之图象诗,通过精心构造的‘有形’诗作,展现出‘无形’的魅力,如清风扑面,令人怦然心动。”2014年,尹才干图像诗进入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顶尖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凌逾的视野,她在研究论文《网络时代的图像诗创意》中,评介尹才干的图像诗歌创作说:“尹才干的图像诗也利用汉语的形意之美,形意结合,数量多,如《几瓣花一起无邪的笑》,以及《喂饱相思的眼睛》《走不出逝去的心境》《童年》《温暖的春》等。其图像诗重点在于诗歌的锤炼,而不着力于图像的变化和突破。”(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批准号:14ZDB080)。
总之,用诗歌文本图案构筑起来的诗歌,完全颠覆了过去仅仅只用意象营造起来的意境。相反,运用图案的形式,更加升华了诗歌的意义,使诗歌的语境更加丰富、细腻、传神,使我们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得到形象的视觉享受,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尹才干尝试的图案诗能够完美地将诗歌图画美(意境)、建筑美(结构)结合起来,形成既是诗歌,又是图画,画意相融的情境,堪称一绝,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诗人、文学评论家龚奎林认为尹才干的图像诗不仅形式别致、新颖精巧、独具一格,而且艺术上意境空灵,清新淡远,悠扬缠绵。他把诗性思维和空间图像进行平面浓缩和立体转换,通过别出心裁的词句排列和内在节奏,在话语空间和符号编码上越轨突围,引导读者内模仿心理机制反应,调动读者的生活、阅读经验,从而在醒目的图形转换中给读者美丽的洗礼,使得读者和作者的经验互渗和情感共鸣,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曲折微妙的特殊感受和审美愉悦。尹才干堪称“中国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21世纪中国形体诗(图像诗)代言人”,开图像诗创作之风气者。江苏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张翠在《读图时代网络诗歌的审美嬗变》一文中指出:尹才干是一位专一于图像诗创作与理论探索的诗人、评论家,在图像诗的探索方面,其已出版《尹才干图像诗选读》一书,且有作品入选《中外图像诗选集》等选本。致力于图像诗创作与研究,可谓是尹才干对当代中国网络诗歌的一大贡献,他丰富了网络诗歌的文本样式,对网络诗歌实现生态发展、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图像诗是网络时代视觉文化、视觉逻辑呈显学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值得推广与倡导的。如今图像诗已逐步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苏州大学青年诗人千紫胜说:“初识尹才干诗人是从他的图象诗歌《童年》开始的,那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当代中国诗坛的一副新面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图像诗的写作,是“戴着镣铐跳舞”,难度很大,但我们坚信,在尹才干的努力推介下,图案诗在中国未来的诗坛上将大放异彩。
2018年6月18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