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尹才干—中国图像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尹才干:浅谈陶代伦的诗歌之美——读陶代伦诗集《人在旅途》

$
0
0

浅谈陶代伦的诗歌之美

——读陶代伦诗集《人在旅途》

尹才干

【导读】:陶代伦的诗歌是美妙的天籁之音与斑驳的人世之曲,在诗中融汇形成的“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真情美”“个性美”等多声部的共鸣与重奏,使诗歌的张力变成了一种艺术审美的新鲜活力,让读者常读常新,越读越有味。为此,在我的眼里,陶代伦不仅仅是一个诗歌艺术本体的得道者,而是具有杰出和优秀向度的诗人。

 

四川实力诗人陶代伦的第二本诗集《人在旅途》,已经出版了,我为他近年来的创作丰收而高兴。我知道,他诗歌写作的背后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和艺术修为,堪称诗歌修行路上的得道者,但,他诗歌质地的飞跃,还是近两年的事。2016年,他全然不顾一些诗歌爱好者的“好心劝阻”,执意要认同“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认同我这个老师,学习创作新韵体打油诗和新韵体新诗,鉴于他出众的写诗才华和执着的敢于啃诗歌硬骨头的精神,我也就应允了。为此,在创作过程中,他的大多数诗作,我都读过,并且提过或多或少的意见,所以,感受较深。

陶代伦作诗,既不因循守旧,受制于传统,停留在过去,也不故弄玄虚,追求那些脱离实际生活,幻想奇异的“后现代艺术”。他的创作,始终立足于中华传统诗歌之大地,立足于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正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抒人民之情,抒民族之怀,抒国家之志。这部诗集,可以说是陶代伦接地气,抒真情,既传承,又创新的诗学理念的一次显影,是传承与创新碰撞出来的光晕。因此,他的诗歌智慧、灵动、美丽,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真情美”“个性美”等美学特质,易读、耐读、喜读。

一、形式美。陶代伦从中华诗歌语言的建筑根性出发,匠心独运地构筑自己诗歌的形式——整齐而又不单一。中华传统诗歌,历史上是不分行排列的。今天,分行排列后,体现出了形式美(建筑美)。陶代伦的诗歌集里,此类诗,比比皆是,大都具有形式美的传统特质。如《尘埃》:

 /

越来越多的生命

最终留下岁月的痕迹

变成一粒粒浮尘

 /

时光把尘埃推来推去

夹在空气的肉体中

消耗着阳光

 /

没有灵魂的尘埃

滑落在青山绿水修炼

萌发新的生命

 /

这首《尘埃》,具有相当的建筑美(可谓现代格律体新诗),每节句数相等,每句字数略有变化,呈现出整齐而又不单一的特质。创造这一诗歌形式的技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一是字数和句数的自觉限制。各节的句子相等,而对应的句子的字数,相差不多。二是音韵的自觉限制。句子内部的字的韵律比较和谐相生。三是精练与含蓄的自觉讲究。句子间内容(意象)的合理跳跃,增大了诗歌的容量与内涵,这也是好诗普遍而显著的特征。这里还需补充说明的是,只有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称之为精练,仅仅是词语用得少,是不能算精练的。

二、意境美。在陶代伦的诗歌里,将人和自然的对话,转化为人和人的对话,以此生成鲜活的意境美。一方面,将自然物象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生成新的诗歌的诗象;一方面将通过种种意象(诗象)的创造和联缀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换话句话说,就是注重诗歌的人性化,世界万物,都成同类,都是具有人性的鲜活存在。通过人与自然的灵犀相通,情感叠加,将异类的自然万物同化为具有丰富精神的人类,以此来体现诗人的诗歌美学追求和美学境界。如《泪水》:

 /

冰冷的风苏醒神经

黎明的眼珠滚动

眨巴眨巴,雾里藏花

 /

挤出的一滴滴泪水

渗透潮湿的心

时光摇晃而恍惚

 

朦胧成夜的脸庞

那最浓重的一滴

像灿烂的流星飘走

 /

坠入大海

点燃整个海洋

千艘帆船在晶莹中醒来

 /

这首诗的人性化特点是比较明显的,在诗歌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泪水,是生命的排泄物,本无生命。但在诗人陶代伦的笔下,却相当鲜活。“朦胧成夜的脸庞/那最浓重的一滴/像灿烂的流星飘走//坠入大海/点燃整个海洋/千艘帆船在晶莹中醒来”,达到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情中有景、景中寓情的唯美艺术境界。

三、音韵美。陶代伦的诗歌大都具有音韵美。诗歌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总是和谐一致的。他比较推崇词曲和当代打油诗,努力讲究句式的整齐或有规律的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总之从各方面给作品生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感。他的不少诗歌读起来不仅押韵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注重韵律美,丰富了他的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如《人在旅途》:

 /

跟随黎明的那阵风

打开生命的卷尺

丈量了一条路

勘测了一座山

获得了两只脚的数据

 

行走千山万水

把世间的一切烦恼

扔在流水中

洗得又白又净

 /

然后,留下一缕情思

让白云载着向往

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

在湖里游向梦中的地方

 /

又如《照亮》:

 /

没有白天的思想

黑夜变得更黑

这个迷离的冬夜之城

我看见了那一抹月亮

 /

蜷坐寂静的远端

独自对着月亮

细数过往和忧伤

那是停泊故乡多年的思念

 /

光洁欲望丛生的身体

沿岁月的甬道

释放灵魂

一路虚拟和张扬

 /

月亮,唯一的风景

迸射雪花一样的光泽

把我冷漠的心

照亮

 /

陶代伦总是从句式、平仄、押韵等方面来构造诗歌的音韵美。《人在旅途》一诗中,“往”“翔”“方”是押韵的。《照亮》一诗中,“亮”“伤”“扬”是押韵的,且“亮”字在诗中出现过三次,却并不给人以累赘重复之感。由此,可以说这些字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韵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四、真情美。陶代伦的诗歌创作,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淌,与那些虚情假意的作品有天壤之别。他的一首首诗歌,都源自于他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体验与理解,他通过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方式,用象征、移就、通感、夸张等多种手法,将自己对时间、生命、家园、爱情、社会、自然等的一些无奈、抗争,以及对未来的热望统统表现在作品中。如《站点》:

 /

在一首诗里穿行的火车

停顿一会又走

站点是个逗号

 /

人生旅途也有许多逗号

火车和我们都在旅行

都是过客

 /

缓缓地驶过青春后

刀刻的“我爱你“痊愈

然后前行,享受风景

等待结束的句号

 /

又如《回到童年的诗句》:

 /

溪水流淌的阳光

将春天的大地点亮

野花照射的山谷

摆出诗的模样

 /

将那些美好的意象

停靠

在童年干净的门坎上

写诗

 /

无论是《站点》,还是《回到童年的诗句》,均是别出心裁,发他人之所未发,情浓意浓,回味无穷。其诗歌都在清新、厚重、灵动的咏叹中,命运的钟声感应着人生旅途的多重的、真情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等客观存在的独特叩问,其醇厚的诗意,是对现代人心最为深情的审美抚慰。由此可知,要使作品获得真情美,诗人就必须将自然之美、形式之美、意境之美、心境之美融合起来,充分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五、个性美。所谓作品的个性美,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具有主人公特色的、独自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陶代伦的诗歌,有其自己独具的自由意志和美学精神的源流。如《回家的路》:

 /

众鸟用翅膀收拢云彩

返回巢穴

还在张望走远的夕阳

 /

山重水复

一匹马还在癫狂

 /

时空降落的影子

带着我和露水

寻找月光缰绳

 /

一道虚光

找到村子那个月亮

漾入亲人们井水般的眼睛

 /

往返于蓝色和群星之间

所有的路

都用来回家

 /

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进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彰显出了诗人复杂的气质与个性。“众鸟用翅膀收拢云彩/返回巢穴/还在张望走远的夕阳”,“往返于蓝色和群星之间/所有的路/都用来回家”,诗中的意象与意境显得开阔、宏大、奔放;“一道虚光/找到村子那个月亮/漾入亲人们井水般的眼睛”,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又显得深微、细腻、含蓄,这些,都跟他任意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总之,陶代伦的诗歌是美妙的天籁之音与斑驳的人世之曲,在诗中融汇形成的“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真情美”“个性美”等多声部的共鸣与重奏,使诗歌的张力变成了一种艺术审美的新鲜活力,让读者常读常新,越读越有味。为此,在我的眼里,陶代伦不仅仅是一个诗歌艺术本体的得道者,而是具有杰出和优秀向度的诗人,我寄希望于他,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20181118日初稿于嘉陵江畔


(尹才干: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格律体新诗创研会副会长,当代作家、诗人、评论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