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尹才干—中国图像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诗形的创新与诗意的自洽——尹才干图像诗论

$
0
0

诗形的创新与诗意的自洽

——尹才干图像诗论

徐启航 龚奎林(指导)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内容摘要:1978年开始,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尹才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图像诗创作理论开拓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疆域,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在汉语图像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人在图像的形式创新与诗新的关照中产生诗意的自洽,在语言异化艺术与美感呈现中找到了图像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充分挖掘中国的诗歌传统,找寻富有时代意义的表达。特别是今年的新冠状病毒肆虐之际,诗人尹才干以艺抗疫,口罩诗与防疫诗意自洽,在抗疫宣传书写正能量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尹才干;图像诗;诗形;语言;诗意;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准确地道出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即长于描景状物,读罢使人如置身于卷轴之中,意境颇为优美典雅。相比于古典诗歌百般品味揣摩之后,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形态各异的画卷,现代汉语图像诗则更为直观地展现出了汉语诗歌的形态之美。四川诗人尹才干,早在1978年便开始了早期的图像诗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尹才干形成了一套理论较为完备,形式较为、内容较为充实的图像诗创作模式,开拓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疆域,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在汉语图像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继出版了诗集《垂钓又一个春天》《梦中的星空》《尹才干图像诗解读》《尹才干图像诗选读》《尹才干打油诗集合》《尹才干诗话》等11部,践行了他自己提出的图像诗理论,重新构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图画美。而且,在新冠状病毒肆虐之际,诗人尹才干以艺抗疫,发表了很多抗疫图像诗,如《口罩》《请戴上文明的口罩》《文明的口罩再也没有摘下来》等,发挥文艺宣传功能,积极推动全社会形成戴口罩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的共识。本文将从现代新诗的形式创新、图像语言的美感呈现、传统诗意的现代表达三个方面,讨论尹才干图像诗的风格特色及时代意义

一、现代新诗的形式创新

汉语是表意象形文字,汉语诗歌自然也就有了图形,春天的古诗词中四行、绝句、律诗都有字数的要求,其诗行形态自然非常美,因此,追求形态美学的诗歌古已有之,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古诗,也包括图像意义上的宝塔诗、回文诗、同心诗等,白居易的《诗》、元稹的《茶》、苏轼的《题织锦图回文》等都是个中名篇。然而,现代以来的新诗诗坛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排斥并抵制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拒绝以“落伍且陈腐”的形式来“固化”诗歌的外形,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汉语白话诗歌的创作,但换个角度看,也造成了近现代以来汉语诗歌形态美学发展上的明显断代。

从新诗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现代汉语新诗不断发展,诗歌作品和创作者群体日益膨胀,汉语新诗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跃,人们面临着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态,单调、机械的诗歌形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诗学表达诉求。现代以来,田间、贺敬之等人曾尝试模仿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诗”,杨炼、郑敏等人也曾试笔图像诗,他们的图像诗虽偶有闪光之处,但创作数量颇少,难以形成体系,且这些图像诗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很有限。2000年,尹才干提出了图像诗理论,在新月诗派的“三美”理论上,重构了更适应当代诗歌发展潮流的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弥补了汉语新诗形式上的短板,颠覆了现代诗歌过于单一、重复的分行和排版方式。以尹才干为代表的图像诗创作群体,有机地结合了诗歌文本的内容和外在形式,使得图像诗超脱了简单的形体框架,推动了汉语新诗的功能性创新和进步。

从文学创新的角度看,尹才干的图像诗形态各异,湖北诗人、评论家惠远飞的研究显示,诗人尹才干的图案诗造型丰富多彩,“如酒杯形、弹弓形、灯笼形、树形、香炉上香烟缭绕形、纺锤形、树叶形、十字架形、瓶形、烟斗形、印章形、蓑衣形、纪念碑形、葫芦形、手榴弹形、蝴蝶形、鱼形、月亮形等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读图时代,这些形状各异,异彩纷呈的图像是一次结合了时代特点的创新之举,融入了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图像,体现了全新的绘画美。正如龚奎林曾经所述:“他通过图像诗非常规形式呈现作者内宇宙与外宇宙共鸣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其诗歌呈现出抒情化、诗画化、意象化特色”经过了长期的社会实践。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诗人通过图像的形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与情感意绪产生诗意的自洽

可以说,诗人尹才干的图像诗写作是对新诗写作形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诗歌功能的创新,比如在《在餐桌上泄露了新年的天机》一诗中,从图像空间的塑造上看,诗人用一个酒杯的图像首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酒杯传递出了新年餐桌上的热闹之感,象征着亲朋好友相聚一堂,饮酒畅谈、推杯换盏的喜庆。酒杯的图像与精神文化的表达层面相互呼应,新年是中国传统佳节,辞旧迎新的日子“岁月轮回雪梅如期而遇,/辣椒灯笼对联如期而遇雪梅、对联、灯笼都展现出中国传统的年味,喜庆的红色跃然在字里行间。“那三百六十五天的天机,/被揉在面里包在饺子里,/满锅里都在叽叽咕咕,/火苗惊喜窜的老高”,在新一年的春光里火焰跳动着希望,带来祝福与歌颂,诗人还写了饺子、腊肉、年糕、高粱酒等食材,这是中国传统的饮食,真实再现了老百姓的生活风貌,该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餐桌上,这些传统的美食是人间率先泄露了新年天机的劳动成果,是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祝愿,从新年的浓浓年味中勾勒出民族文化的积淀。在阅读的过程中,诗歌形式之美变得独立,富有了外在的特点和内涵。同时,诗歌的功能也增加了图像的审美性。诗歌是可以用来品味的,诗歌也是可以用来观看的,诗歌既可以表现时代精神,也可以通过构图的形式来描绘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

二、图像语言的美感呈现

关于诗歌的语言异化,王光明在《诗歌的语言与形式》中便指出,20世纪以来,语言长期扮演着理性、概念和逻辑的奴仆角色,而真正的语言特别是诗性的语言需要解放,诗歌语言异化的第一表现便是图像诗。即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强调的语言任意性原则。这种把语言最内在的东西作为一种密码,独立出来,延伸出去,可能汉诗是最能够做到的。因为汉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尹才干在图像诗创作中走在了先锋的道路上,他深谙语言的艺术,往往在短短十数行的篇幅内,便能完成一次艺术价值传递和外在审美呈现的有机统一。

到了印象派画和抽象派画的时候,线条和色彩就完全不是中介,而是一个独立的绘画内容而被表现,色彩和线条就是绘画。这种绘画历史上的解构现象很有启发意义。这使得我们也可以想象,文学的中介语言是否也可以从一个中介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内容,脱离它所谓的逻辑、概念、含义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同理,尹才干图像诗创作中,诗歌外在的图画形式不是所谓的“花瓶”,而成为了图像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字和图像都有传递意图的表征功能,图像本身就是审美的,诗性的,有意味的形式诗人尹才干似乎十分钟爱春天,从他有关春天的图像诗《思念的春》、《怀孕的春》、《温暖的春》、《多彩的春》中我们可以读到春天呈现出来的的不同图像与不同的感悟,比如在《温暖的春》一诗便带着完全敞开的写作状态,从图像来看,春天可以是一棵扎根于大地,蓬勃向上生长的大树;春天可以是雨中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春天可以是向上的箭头,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在组成图像的语言当中,我们从诗歌的语言本身读到有关春天具体的意象:云天、风筝、泉水、歌声、笑声。诗人将春天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诗歌外在的图像与内在的语言当中,表达出人生恰如这春光灿烂,何其美好的思想内涵,全诗明白晓畅,诗意盎然。在《法国造香水》一诗中,香水瓶的图像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通感,这首诗在向我们传递视觉的同时,还给我们传递了嗅觉,一直以来,对于气味的追求一直都是人类努力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唤起了人们对美的执着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再比如在《童年》一诗中,诗人把童年书写于图像当中,童年,可以是与小伙伴一起肆意玩耍过的弹弓;童年可以是承载了美好回忆的枝丫,诗人是透过这把弹弓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包含多维视角的世界,展现出了人成长的动态过程,诗人在枝丫的间隙中,久久凝望着遗落在往事中的那把弹弓,顺着动态图画与时间的河流,去找寻记忆中的童年故事,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图像当中显得更加具体而形象,童真与童趣也就跃然纸上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是通过图像造型来模范自然,更是在艺术变形的过程中,表达着时间的动态过程,弹弓的排列的对称之美正如时间之梯,而语言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是自然之维,使语言焕发出艺术之美。

在诗人尹才干的图像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写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辞句质朴,表达率真。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与华丽辞藻的堆砌,他使用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丰富的诗意与情感。诗人擅长运用语言的异化的艺术打开诗意的大门,将句子巧妙地排列组合成有趣的图像。语言呈现出了图像的场景,而立体的图画则展现出了文字所不能塑造出的空间感,二者互为补充,既保持了诗歌文本的整体性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了多义性的想象和解读。化的外在图形构成了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图像诗。诗人尹才干形态各异、语言优美动人的图像让我们从中获得一次从视觉层面到心灵层面的阅读体验,从图像的美到语言的美再到诗歌的内涵,传递着诗人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诗人尹才干对语言的守卫与对图像诗学理想的追求的敞开态度,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式表达,提升了诗歌的外在美感,还锻造了语言的内涵。

三、传统诗意的现代表达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反传统、反文言、反儒教”思想,曾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破除封建礼教的旧道德、解放思想、促进新文学繁荣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传统文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有点剑走偏锋。因为吸收古典诗歌的精华,是提升汉语新诗底蕴、壮大新诗生命力、推动新诗走向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诗歌的诗意,作为人们判断诗歌的一个普遍性尺度,在诗歌评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的古典诗歌,哪怕从世界文学的视角来看,仍可以说是最讲究诗意,最追求诗意,在诗意的创造和衍生上也是最富有成就的。著名诗人、学者王家新认为:在数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诗意的生成’已形成了它自身的惯例和规范,尤其是在后来一些缺乏创造性的诗人那里,这种诗意的生成已成为一种美学上的惯性反映。出于这种诗意生成的思维惯性和创作习性,这很容易导致诗歌本身和真实生活经验的脱节。

尹才干在大量创作图像诗的过程中,较早地发现了这个弊病,在创作中避免了对传统意向的一味复制,而是通过对一个个传统意向的合理铺排和采用,进行现代化的诗学表达。尹才干通过大量的实践摸索,指引了新诗语境与古典诗意象合理共存的一个方向,发扬古典诗歌意象美的同时,在浮躁、空洞、虚无的新诗创作大环境中,重新构建了当下诗坛所缺少的诗性精神。比如在《李白腰间的葫芦》一诗中,用中国古典文化的符号——唐代诗人李白的酒葫芦构成视觉图像,把谪仙澎湃的诗意与作诗的盛唐气象熔铸于笔端,“千百年来学习诗歌的后生,/用尽了所有的打捞工具,/还是没捞到一点儿,/只捡到一个酒葫芦李白的豪情万丈是不可复制的中华文化瑰宝,而我们不能仅凭借着打捞前辈的诗歌成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要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对诗歌写作进行创新,必须用新形式生成新的诗意。《走不出逝去的心境》中对古刹、罄声等古典意象进行灵活运用,在香炉图像的呈现中,意境优美、空灵,时间有了层叠的感觉,好像蒙上了一层灰尘一般遥远而又充满禅意,我们仿佛看见图像中香烟缭绕的那只香炉,我们仿佛能听见千年古刹的钟声余音袅袅,诗人从在尼姑常伴青灯古佛的孤寂视角中展开对日常生活中对人生心境的探寻,其中既有对尼姑这样的女性群体单调生活的人文关怀,又有对心境的现代解读,老子的《道德经》中说“至虚静,守静笃”,心境原本就是虚空澄明的状态,由于外在物质生活的干扰而不能保持虚静,而在我们的时代,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生活节奏加快,充斥着何种各样的欲望,造成了精神层面的浮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都有走不出去的心境,如何在纷扰当中保持心境的安宁,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时,尹才干拿起手中的笔记述和讴歌为了人类生命而战的逆行者及其感人事迹;记述讴歌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壮举以及全国人民守土保家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是抗疫图像诗还是抗疫打油诗及其歌词,都像一曲曲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激励着人们向瘟疫抗争。创作于1月21日的图像诗口罩非常有意思,外形就像一只口罩,口罩左右两条弧形带子分别是这样写的:“这个春天病了”“警钟已经敲响”,口罩的正面罩杯写到:“几只无形冠状病毒在舞蹈/把人类的平安与健康摇晃/震惊了安详的太阳和月亮/封住大嘴贪吃野肉的欲望/文明的口罩是最好的药方”,写得非常形象生动而又戏谑漫画化,全诗押开口韵“昂”韵,音响洪亮、铿锵有力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碎了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该诗把病毒对人类社会的伤害展示的一览无遗,思想深刻,尤其在防控初期,口罩诗与防疫诗意自洽在抗疫宣传的正能量书写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尹才干立足于时代,书写真情实感的语言、塑造生动传神的图像。把对时代的思考熔铸在图像诗当中,获得诗形的创新与诗意的自洽,尤其在抗疫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本文为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冠疫情背景下抗疫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启航: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17汉本3班学生、校园诗人、露珠诗社社长。

    龚奎林: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评协理事、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吉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参考文献: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东坡题跋》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1月

惠远飞《浅析尹才干图像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702fa0102xr5l.html

龚奎林尹才干诗文解读》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3年5月第1版

王光明:《诗歌的语言与形式》,《诗歌与反诗歌》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

 王家新《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在日本东京驹泽大学“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5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