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尹才干—中国图像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假日学校课程】诗歌的选材与表达(四)教学设计

$
0
0

【假日学校课程】 

诗歌的选材与表达(四)教学设计

尹才干(嘉陵江文学艺术院)

 /

教学目的:

1.掌握新诗的选材与表达技巧。

2.运用常见技巧写作新诗。

教学重点:

了解新诗的选材内容及角度。

教学难点:

新诗表达技巧的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时间: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什么是新诗?新诗选材的范围有哪些?表达的技巧有哪些?如何灵活运用表达技巧?今天我们从“生命源流”“游子乡愁”“精神品质”“躬耕山野”“岁月滋味”“人生艺术”“山川风月”“落叶归根”八个方面讨论选材的范围与角度,从多种修辞的运用讨论表达方法。

 /

二、讲授新课

(一)关于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2月,《新青年》2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微型诗、十四行诗(仿欧洲体式)、十六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无数诗人的不懈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匠心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流。

 /

(二)写作例析

1.生命源流的赞歌

1)概说

生命源流,是诗歌写作的主要对象,是诗歌选材的富矿。源,来源,起源;流,流向,走向。爱与恨,情与愁,是表达的核心内容,万千笔下,没有异样。生命源远流长,千种色彩,万种风情,执念浩荡,无穷无尽。

 

(2)范例

《和田玉——献给母亲与新娘》

 /

当我穿越帕米尔高原

看见一只普通的和田玉

是那么地像母亲的眼睛

她的纯粹、内蕴和温润

令我怀想起遥远的故乡

想起故乡的天空下

那一丝母亲的牵挂

 /

今生,我无法变成一棵树

在故乡永远站立在母亲身旁

当我走出南疆的戈壁与沙漠

为母亲献上这一只玉镯

朴素的玉石,如无言的诗句

就绽开在母亲的手心

 /

如今,母亲将玉镯

戴在一个女孩的手腕

温润的玉镯辉映着母亲的笑颜

一圈圈地开放在我的眼前

戴玉镯的女孩

成了我的新娘

 /

为什么叫作新娘?

新娘啊,是母亲将全部的爱

变做妻子的模样

从此陪伴在我的身旁

/

【探究思考】

1.作者以“和田玉”为题材,将“新娘”的概念,作出诗化演绎,来表现亲情与爱情,在选材角度上给了什么新的启示?

 

2.为什么“我”要把不期而遇的这只和田玉镯献给母亲?

(明确:因为它像母亲的眼睛。代表着我对母亲的爱,代表我永远在远方牵挂着母亲。)

 

3.“是母亲将全部的爱/变做妻子的模样/从此陪伴在我的身旁”一句诗怎么理解?

(明确:母亲望在儿子未来的日子里,可以有一个像自己一样疼爱儿子的女子,陪伴在他的身边继续呵护他爱护他。)

 

4.这首诗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课堂练习】

1.熟读、背诵全诗。

2.仿照第二节和最后一节,写诗句。

3.自主选材并命题,写一首歌颂母爱的新诗。

 

 /

2.            游子乡愁的弥漫

(1)概说

寻找诗意,总是向着远方进发,以为那是人生的终极方向。一路上风霜雪雨,一路上鸟语花香。走着走着,才发现自己出生的地方,才是扎根的地方。一口方言的归宿,那个地方叫故乡。四处飘散的炊烟,原来是游子乡愁的弥漫。

 /

2)范例

《站在山坡上触摸乡愁》

周占林

 /

在回家的路上

已经走到春天的阳光

给我披上童年的温暖

我用厚厚的思念

抚摸故土的肥沃

虚弱的家乡在袅袅的炊烟里

依旧消瘦

满山的梨花

却白的让人心疼

慵懒的春风

轻轻摇晃着故乡的那脆弱的神经

仿佛一不小心

多年的期盼成泪珠滴落

 /

我站在山坡上

就像站在对故乡沉思的边缘

用闪烁的文字

一边边把乡情过滤

童年时作文中歌颂的烟囱

伸出一只灰黑的小手

摘取我心脏深处的不安

而被运煤车抛洒的

不仅仅是灰尘和贫困

我听到

有鲜血在车轮下发出痛苦的呻吟

此时的满山梨花发出洁白的邀请

有感动爬满了我的双眸

我童年的伙伴,被煤窑深处的黑暗

捂白了日子

而汗水却变成黑色的河流

经年流淌

站在高处看故乡渐渐消瘦的身影

有一种叫做乡愁的鸟儿

踩着阳光和梨花一同跌落

 /

【探究思考】

1.“抚摸”“过滤”可谓“诗眼”。找出它们包含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虚弱的家乡在袅袅的炊烟里/依旧消瘦/满山的梨花/却白的让人心疼”,这几句诗反映了家乡怎样的现状?

 

3.“有鲜血在车轮下发出痛苦的呻吟”一句中“鲜血”指代什么?为什么发出痛苦的呻吟?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

 

4.“不安”,是表现作者情感基调的一个词眼,故乡哪些现象让他深感不安?

 

【课堂练习】

1.熟读、背诵全诗。

2.找出诗中的通感句子,加以分析并仿写。

3.仿写诗句,体会词语搭配的技巧。

1)已经走到春天的阳光/给我披上童年的温暖。

2)我用厚厚的思念/抚摸故土的肥沃。

3)用闪烁的文字/一边边把乡情过滤。

4)有一种叫做乡愁的鸟儿/踩着阳光和梨花一同跌落。

4.以“故乡”为题材,写一首新诗。

 

 /

3.精神品质的承传

1)概说

人生没有空旷虚无,心必有所向,情必有所往。芸芸众生,无一例外。一种精神品质,必然宕开你的人生境界,滋养你的每个时刻,左右你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看看,那成百上千公里跪来拜去的僧众,心已向佛,情为所系,何其虔诚。

 

2)范例

《屈原是谁——端午节随想》

童光辉

 /

很久以前有位夫子名叫屈原

屈原是谁  是棵香草是棵幽兰

一袭纯香香透历史香到今天

中国人都在自豪地说有位先人叫屈原

 /

屈原是谁  是那群小中的伟丈夫么

或是山之高处火红的云片

屈原是谁  是那满腔悲愤的老者么

或是那汨罗江中清灵的水点

 /

屈原是谁  屈原是一种精神

这爱国主义的精神已长贯两千年

屈原是谁  屈原是一种传统

这忧国壮国的传统呵已承接两千年

 /

屈原是谁  屈原是一种气概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浩然正气在人间

屈原是谁  屈原是一种信念

海不枯石不烂追求不变

 /

屈原是谁  屈原是一种希望

云蒸霞蔚沧海化着桑田

屈原是谁  屈原是一种行动

万众一心去建设一个新的纪元

 /

屈原到底是谁  朋友你问我

他很抽象也很具体很复杂也很简单

告诉你吧  屈原是你是我是他

中华儿女集合起来我们就是屈原

 /

【探究思考】

1.对于伟大诗人屈原,作者是怎样书写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

 

2.“告诉你吧,屈原是你是我是他/中华儿女集合起来我们就是屈原”,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这首诗在选材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课堂练习】

1.找出诗中的博喻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明确:意义上层层递进,由历史而现实,由具体而抽象;结构上环环相扣,紧凑而自然。)

2.分析诗中设问句的表达作用?

(明确:以设问句过度,引发诗思,抒写情感,舒徐自然,水到渠成。)

3.熟读、背诵全诗。

                 

 /

4.躬耕山野的吟唱

1)概说

俯首,弯腰,挥汗如雨,亲近土地,种瓜点豆,除草施肥,收获丰盈,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最质朴的姿势,最虔诚的姿势,最尊贵的姿势;是塑造我们灵魂和品德的最辛苦的姿势,最完美的姿势。这种姿势,是永远最值得歌颂与传唱的。

 

2)范例

《割稻谷》

蔡启发

 /

走下水田的时候

就把腰弯成了镰刀

一弯就是一上午

不管头上的太阳有多毒

顾不上脚下蚂蝗的骚扰

 /

在田岸上挑起谷担

腰板挺如搭柱

嚓嚓咳嚓嚓

口哼劳动的歌谣

满脸都是快乐与喜悦

 /

你腰弯腰直都是一种人生

骨骼总是一样的硬朗

腰弯下去

我想起了沉甸甸的谷穗

腰直起来

我发现了阳刚正气

 /

【探究思考】

1.哪几句诗,表现割谷的艰辛?哪几句诗,表现运谷的快乐?

 

2.“弯腰”,弯出了什么思考?“直腰”,直出了什么气概?最后一节诗,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作者把司空见惯的“割稻谷”,写得诗意盎然。在选材和表达上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堂练习】

1.诗句仿写。

1走下水田的时候/就把腰弯成了镰刀。

2)腰弯下去/我想起了沉甸甸的谷穗。

3)腰直起来/我发现了阳刚正气。

2.熟读、背诵全诗。

3.仿照《割稻谷》,自己命题写一首新诗。

 

 /

5.岁月滋味的品尝

1)概说

一年四季的滋味,就是岁月的滋味。这些滋味留在心里,春天发芽,盛夏开花,金秋收获,冬天品尝。这些滋味,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泡成一杯清茶,消磨寂静的时光,感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检阅灯火阑珊处的物是人非。

 

2)范例

《卖麻糖的人》

赵泽波

 /

麻糖之上

金属敲击的声响

再远也清晰

那张和麻糖类似的面孔

再近也模糊

 /

买一块尝尝

不是因为爱吃

只想看看童年的味道

是否还在嘴里

纠缠不休

 /

为什么总是失望

这甜中带着小剂量的苦

难道是因为一直没注意看清

眼前这个卖糖者

早已不是以前那个人

 /

【探究思考】

1.“那张和麻糖类似的面孔/再近也模糊”,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2.“不是因为爱吃/只想看看童年的味道/是否还在嘴里/

纠缠不休”,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这样的人生体验?

 

3.“这甜中带着小剂量的苦”,是实写,还是虚写,或是虚实结合?

 

3.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堂练习】

1.熟读、背诵全诗。

2.仿照此诗,自命题目写一首新诗。

 

 /

6.人生艺术的隐喻

1)概说

百年人生,是自然艺术的隐喻。或是阳光的温暖年华,或是寒冷的冰冻号角;或是烟花的灿烂色彩,或是庄稼的朴实希望;或是明月的皎洁柔美,或是大海的无垠澎湃。生活里藏着太多人生艺术,且观,且思,且写。

 

2)范例

《种在楼顶上的庄稼》

月色江河

 /

种的不仅仅是庄稼

而是一种病

 /

每天,我像服侍孩子一样

爬到楼顶给它们浇水

定期,给它们施肥

有杂草了,手握一把镰刀

 /

在楼顶上种着庄稼

不是为了粮食

是因为庄稼中

有我的农谚、节气和乡情

它就像一粒胶囊

能将我的乡思治愈

 /

【探究思考】

1.“种的不仅仅是庄稼/而是一种病”。世上有专门种病的吗?这是一种什么病?

 /

2.作者种庄稼与农民种庄稼,二者的方法与目的有何异同?

 /

3.“它就像一粒胶囊/能将我的乡思治愈”。这个比喻句妙在哪里?

(把粮食比喻为能治愈乡愁的胶囊,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还呼应了开头。比喻、想像奇特,让人回味,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

【课堂练习】

1.熟读、背诵全诗。

2.分析这首乡愁诗的不同寻常处。

3.找出精彩诗句,进行仿写练习。

 /

7.山川风月的咏叹

1概说

生命,总与山川有关,与风月有染。山川风月,是人生永远的期待与遇见。百年写就的“人”字,那一撇一捺,都沾染过山川,沾染过风月,都是山川风月的酸甜苦辣,繁殖成一滴滴或喜或悲的泪,流淌为一泓漾动的岁月。

 /

2)范例

《剑门关游》

云帆

 /

从山谷向上攀登,剑门关

就是悬在山腰间的磁场

剑的磁场,门的磁场

关的磁场,牵引着

五湖四海的目光

 /

陡峭的悬崖,不断唤醒

岁月体内的烽烟,滔滔缭绕

兵荒的名字,马乱的风云

体内的松涛,云霞的光芒

起伏向往的翅膀,直插云霄

 /

来到门外,远处的泉水

隐约鸡犬声,释放无数传奇

门里,铁牛木马的图腾

立起来的碑名,酒杯的山峦

似乎为逝去的天地壮行

 /

登上阁楼,戏一剑

寒光铁衣,却是清风明月

危坐嬉笑,茶一盏

时光涟漪,却是歌舞升平

抚一琴,高山流水

人潮涌,千仞立

 /

左手执红旗,右手执绿旗

谁能否认,自己的身体

不是剑门关。立于关隘处

在红与绿之间,决策放行

千山风光,万壑深情

 /

【探究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有代表性的物象来表现剑门关?
/

2.作者是怎样对历史人物和宏大的战斗场面进行介绍的?

 /

3.分析诗中“戏一剑”“茶一盏”两个倒装句的表达作用。

 /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课堂练习】

1.熟读、背诵全诗。

2.找出诗中运用比喻、排比、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仿写。

3.将第四节,改写成300字的散文。

 

 /

8.落叶归根的抒发

1)概说

乘风破浪的人生,在岁月中轮回如歌。从原地出发,又回到原地。朝霞里升帆,晚风里抛锚。途中花草如此多娇,浪花如此灿烂,可是没有一处自己的风景。只有那处老宅,才是安放灵魂的家。

 /

2)范例

《充满乡愁地在世界走动》

惠远飞

 /

所有的炊烟

都在昨夜村庄的上空走失

所有的薄暮

一点点堆积在年迈母亲的额头

 /

是谁割断这遥想的视线

五月的长镰

把一排思念的愁绪

波浪般放倒在我的眼前

鸟儿归巢

日暮天晚

大地上的影子默默收藏我的足迹

成一声月满西楼的轻叹

充满乡愁地在世界走动

无羽无翼地流浪

母亲和家是一枚胎记

在孤独中自己鲜艳

 /

总有一天我会疲倦

坐下、倒下或躺下

小憩或长眠

坟茔上的花朵

是不是母亲曾经用柴禾点燃的傍晚?

 /

【探究思考】

1.“是谁割断这遥想的视线”,这个“谁”,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

2.“大地上的影子默默收藏我的足迹/成一声月满西楼的轻叹”,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

3.“坟茔上的花朵/是不是母亲曾经用柴禾点燃的傍晚?”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这首诗在选材上有什么长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

【课堂练习】

1.熟读、背诵课文。

2.运用“诗歌语言创新三法”,分析诗歌的语言陌生化特色。

3.仿此诗,写一首表达乡愁的新诗。

 /

三、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诗

2.洪烛:解读祁人《和田玉》

3.谷风:周占林诗歌赏析

4.尹才干: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屈原是谁》导读

5.王立世:《种在楼顶上的庄稼》解析

 /

 

【主讲简介】

尹才干(1962  ),四川武胜人,中国评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被誉为文趣学、语言陌生化、图像诗、才干体打油诗(新打油诗)、十六行诗的开拓者,新一代诗歌写法的引路人,中国当代十大特色诗人。

出版《文趣》《尹才干图像诗选读》《尹才干诗话》等著作11部。作品入选《文学概论》《大学语文与运用》《对外汉语》《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世界华人经典诗选》等百余种选本。诗歌20余首分别选作中小学实验教材和大学教材。

创作业绩载入《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等中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