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尹才干—中国图像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2015年《广安文艺》散文作品回眸

$
0
0

回望故乡  愁绪绵绵 

——2015年《广安文艺》散文作品回眸

  

散文创作常因作者的不同年龄、生活经历、欣赏角度、兴趣爱好、价值观来选择写作内容。纵观2015年《广安文艺》上所载散文,乡愁之作在全年所发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

伍兴华的《回乡偶书》是一篇耐读的散文,篇幅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出当今浮躁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迷茫与矛盾。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也让美好纯真渐渐迷失变得陌生。读着此文我们总会联想到,当一个美好事物消失时我们才会猛然觉得其宝贵。于是作者便有了“我知道只有那蕴埋着层层记忆的老家,只有满头银发已经独自一人的老母亲,只有那山,那水,那树,那改不了的乡音,才是调息我一身浮躁的最佳药剂。”和《回乡偶书》一样,刘金的《仰望天空》也是一篇颇值一读的散文。作者以仰望星空为题,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念,表达了对“那乡村老屋外浩瀚纯粹,没有牵绊阻挡的纯净如水的天空的向往。”作者说“现在的我们专注于眼前的生活,少了想象和浪漫,每天早八晚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没有闲暇去仰望天空。县城里的天空寂寞凄清雾蒙蒙的,被匆忙的时间挡住了视线,抬眼只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久而久之我们懒得去看,就忘记了还有天空的存在。”文章敏锐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时弊,这正是让我们迷茫困惑的地方。又如张秋华的《从农村到城市》,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农村和城市生活的复杂情感,流露出浓浓的乡愁,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市也有让人厌倦的时候,乡村是人们心灵的憩息地,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每个人心中都应该保留一片美丽的故土。”我不认为这是匠心独具的文字,但却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

2015年的散文中,我特别喜欢曾祖利的《卷耳子早晨》,认为是今年散文作品中最令人感叹的生动风情画卷。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熟悉,让人读后久久沉思在那呼之欲出的乡村氛围中。细读此文,你会闻到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你会感觉到人际间的亲情生活的美好。就象作者所写,生活真的就如“朝阳冉冉升起,鲜嫩,清亮……生命纷纷活跃起来,一场演出刚刚拉开帷幕。”时下的散文数量不少,耐读的却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的矫情,如病中呻吟一般,这样的散文,自然接不了地气,难以为读者接受。《卷耳子早晨》正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知道应如何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我是江面上的一艘极普通的渡船,静静地躺在码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广阔的舞台,只有狭窄的江面、寂寞的黑夜、冰冷的寒露、酷热的三伏……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我把我的青春、热情、汗水挥洒在江里,在这条江面上实现着微小的生命价值。”这是郑四华的《我是一艘渡船》中的一段文字,颇有意味。作品通过渡船工生活的描写,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平凡人内心世界的坚守与执着。当今社会,芸芸众生都在追求所谓高大上的生活,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岗位总是不屑一顾,而本文作者无疑是要彰显一种生命价值的取向,符合我们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许启勇的散文逐渐为大家熟悉,短小精悍,别具一格,且能抓住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细节,娓娓道来,让我们猛然意识到:喔,这就是生活!作者笔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构成了生命长河的朵朵浪花,引起人们强烈共鸣,《遗忘在2014的关键词》堪称为代表作。生活中不乏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更多的却是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琐碎小事。正是这琐碎小事,才是老百姓的真实故事。如果说奔腾的长江令人惊叹,别忘了它的洪流源自于千山万壑中的涓涓细流。

符礼科的《回首文凭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山村教师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文中对生活酸甜苦辣的描述与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回首文凭梦,尽管已经遥远却仍能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这个梦想是那般肤浅却也不乏意义和价值,至少其中的执着和勤奋,可以帮助我在写作这条新路上继续披荆斩棘。”

范天万的《过年是一轴长长的画卷》,文笔精炼,通过几个镜头展示了当年乡村春节情景,勾起人们记忆深处的往事,特别让有过当年生活经历的读者感慨万分。看得出作者是那个岁月的过来人。钟爱琳的《散文三题》以“迷雾”、“黄昏”、“凝视”为题,让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作者笔下变得别具一格,透出新意,透出哲理,意境隽永,读后有一种空灵之感,这是作者在喧嚣的尘世中努力寻找清新,远离世俗的情绪表达。

肖洁的《老井》虽显稚气,却讴歌了当今教师的风貌。作者一改传统手法,通过一口老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常年生活在山区,兢兢业业为山村儿童默默无闻地尽职尽责的老师的爱心,令人感动。与此相似,阿里的《门前那棵柿子树》,是一篇表现兄弟亲情的真情文章,书写的是柿子树,表达的是兄弟情,更有乡情的流露,值得肯定。

2015年的散文,还有一些构思精巧值得细品的作品,象蒋默的《太阳,我们共同的乳名》,罗晓燕《等你三天》、《酒经》,万大成的《有一种爱永远不老》都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也使散文的内容更丰富。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部散文长卷,这就是青年作者李友胜的《我的父亲李大春》,这是目前广安文坛上的第一部长篇散文,也是一部值得细读的优秀作品,书中主人公李大春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透过他的人生经历,作者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困惑与梦想,堪称一个时代乡村知识分子的一曲动人挽歌。全书语言朴实流畅,情感真挚,生动再现了我们所熟悉的优美川东风情。限于篇幅,《广安文艺》没能刊出这部作品,只发了一篇评论,以此引起更多的人们对这部作品关注。

纵观2015年的《广安文艺》上的散文作品,也有不足,那就是我们没能读到大气磅礴、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这让今年的散文多了一些瘦弱纤细,少了一些结实丰满。即使象程军《我的战场记忆》这样表现当年越战的作品,尽管真实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让人感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但仍觉构思上缺少一种大气,难以让人心灵为之一震;一些作品的叙述缺少隽永的精彩之笔,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以上点评仅以《广安文艺》上所发作品为据,还有很多作品未能进入笔者视野,可谓挂一漏万,仅作参考。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广安市作协主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35

Trending Articles